放榜、报考、要闻等消息,希望帮到你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最近看了一套日劇《3年A班現在開始全員人質》講述了控制了畢業10天的高中3年級29名學生的美術老師柊一颯的最後一課的校園推理劇。劇透一下內容是關於學生欺凌事件,簡單的故事但震撼著每一個觀眾,非常值得看!其實在香港,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隨著科技的普及,校園欺凌在數量上以及多元上也有上升趨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2015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有關學生生活滿意度研究報告,向全球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學生作調查,香港有約5000名中學生參與。調查將生活滿意指數分為11個等級,最高為10分,最低是0分。香港學生生活滿意度平均分為6.5分,低於7.3分的平均值,全球排名「尾三」,僅高於南韓和土耳其。調查又發現,整體有近19%受訪學生稱曾遭欺凌,以國家或地區劃分,則以香港學生稱曾遭欺凌比率最高。當中,32%聲稱曾遭欺凌的港生指,1個月最少遭受至少數次不同形式欺凌,26%稱曾遭其他同學作弄、近10%稱曾被同學打和推撞。伸延資料: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2015) 研究結果 分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由於怕被公眾的譴責,大家都對「欺凌」這個字逼之則吉,不去直視這個問題。不少學校雖然有對欺凌的處理,但頂多時有學校社工/輔導員跟進。對於受害者加以關愛;對於欺凌者,往往以「懲罰」處理例如見家長、罰留堂、寫悔過書等等。學校/家長的邏輯是以懲罰去令他們改善自己行為,就好像「壞孩子要罰,罰完便會乖」的道理一樣。但要真是如此簡單,那麼為何每天留堂的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個學生呢?欺凌的成因及不當的處理手法不少研究認為欺凌者是希望得到社會地位,或是為了吸引注意力所以為所欲為。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想得到這種東西,欺凌者有機會是因為沒有途徑去獲取而成為欺凌者。如若我們真想去正視這個問題,除了幫助受害者外,還需要去了解欺凌者的內心,幫助他們找尋辦法、技巧去獲得正確的社會地位而非一直懲罰。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處理欺凌的方法除了處理方法/策略外,欺凌者與受害者以及所有的小朋友也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在心理輔導中,情緒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明白自己發別人的情緒,懂得如何處理大家的情緒都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懂得使用言語溝通而非只是使用帶有攻擊性的語言及行為等等都是十分有用。真的欺凌往往藏在深處,家長不妨多些留意孩子會不會突然情緒改變或突然對一樣東西很反感,這些都可能欺凌的跡象。對於校方,不講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以及一切涉及在內的學生,對於他們的成長都是有影響的。可以的話請老師多加留意班上學生的人際關係,更可培養一個讓學生可以公平地討論與表達自己的良好平台。

17/09/2019
HKTA全新「視像補習」模式

HKTA全新「視像補習」模式

【停課不停學】HKTA全新「視像補習」模式為您打造一個安全高效的學習平台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停止,學校復課日子尚無定期,雖暫時不能回歸校園繼續課程,但不少學生並未鬆懈,除了尋找一對一的私人上門補習教學模式外,一種應運科技時代而生的教育模式——「視像補習」便成為了家長與學生們的熱門選擇,網絡教育平台以其靈活便捷的優勢逐漸在教育界掀起一股熱浪,不過仍然會有許多人對「視像補習」持有疑惑,HKTA香港導師會將會為您將其解密,打造出一個安全高效的學習平台。到底什麼是「視像補習」?簡單地來說,傳統補習之下學生與導師需要商定一個上課地點,進行面對面的授課模式。而「視像補習」則是把上課地點搬到互聯網,學生與導師只需各自擁有電腦,接上網絡,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進行授課,一般形式表現為直播授課和錄像授課兩種。「視像補習」為雙方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性同時也能保證教學效果。 「視像補習」需要做哪些提前準備?l 電腦(配備視訊鏡頭)l 耳機和麥克風l 適合授課的安靜環境l 穩定的網絡環境l 【導師】授課使用的課件(例如PPT、教學圖片、教學視頻等……) 為什麼要選擇「視像補習」?l 安全係數高足不出戶便能完成課程,減少學生外出風險,尤其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間,減少與陌生人的接觸尤為重要。l 打破地區限制在傳統上門補習中常常會有家長遇到好不容易搜尋一個心儀的導師卻發現導師可補習區域與自身居住地區不匹配,導致合適師資流失。「視像補習」則能彌補這一缺點,完全打破地區限制,只要雙方都覺得合適,無論生活地區是否匹配,只需通過互聯網便能完成教學。無論對於家長或者導師而言,打破地區限制極大地提升了補習個案的匹配速度。l 大幅度降低時間成本在傳統上門補習中時間成本是一個相對重要的因素,導師和學生會考慮自己到上課地點的時間成本,或者遭遇突發情況需要修改既定時間的時間成本,又或者是雙方對於一周課堂安排的時間成本等等……在「視像補習」環境下這些時間成本可以極大程度地被降低,只需雙方時間條件達成一致,基本上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進行教學。l 打破學習時效限制上過課的同學都明白一節課內難免可能會出現那麼一時半刻走神分心的情況,因此錯過重要的知識點,但課堂卻無法再重來,因為這堂課的學習時效已經完結。但是在「視像補習」中基本都會提供錄像功能,學生可以在課後反復觀看上課錄像,就好像是老師重新一字不漏再上了一次課,這樣學習時效就能被不斷延伸,能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視像補習」的流行趨勢仿佛是為教育界打開了一扇科技時代的大門,現在許多專家都提倡線上線下教育雙管齊下,HKTA香港導師會作為私人補習教育行業的深耕者,除了會繼續保持優質上門補習服務,也會為各位家長、學生和導師打造一個安全高效的「視像補習」平台。 HKTA香港導師會全新「視像補習」服務模式即將上線,敬請期待!

13/03/2020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最近看了一套日劇《3年A班現在開始全員人質》講述了控制了畢業10天的高中3年級29名學生的美術老師柊一颯的最後一課的校園推理劇。劇透一下內容是關於學生欺凌事件,簡單的故事但震撼著每一個觀眾,非常值得看!其實在香港,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隨著科技的普及,校園欺凌在數量上以及多元上也有上升趨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2015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有關學生生活滿意度研究報告,向全球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學生作調查,香港有約5000名中學生參與。調查將生活滿意指數分為11個等級,最高為10分,最低是0分。香港學生生活滿意度平均分為6.5分,低於7.3分的平均值,全球排名「尾三」,僅高於南韓和土耳其。調查又發現,整體有近19%受訪學生稱曾遭欺凌,以國家或地區劃分,則以香港學生稱曾遭欺凌比率最高。當中,32%聲稱曾遭欺凌的港生指,1個月最少遭受至少數次不同形式欺凌,26%稱曾遭其他同學作弄、近10%稱曾被同學打和推撞。伸延資料: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2015) 研究結果 分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由於怕被公眾的譴責,大家都對「欺凌」這個字逼之則吉,不去直視這個問題。不少學校雖然有對欺凌的處理,但頂多時有學校社工/輔導員跟進。對於受害者加以關愛;對於欺凌者,往往以「懲罰」處理例如見家長、罰留堂、寫悔過書等等。學校/家長的邏輯是以懲罰去令他們改善自己行為,就好像「壞孩子要罰,罰完便會乖」的道理一樣。但要真是如此簡單,那麼為何每天留堂的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個學生呢?欺凌的成因及不當的處理手法不少研究認為欺凌者是希望得到社會地位,或是為了吸引注意力所以為所欲為。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想得到這種東西,欺凌者有機會是因為沒有途徑去獲取而成為欺凌者。如若我們真想去正視這個問題,除了幫助受害者外,還需要去了解欺凌者的內心,幫助他們找尋辦法、技巧去獲得正確的社會地位而非一直懲罰。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處理欺凌的方法除了處理方法/策略外,欺凌者與受害者以及所有的小朋友也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在心理輔導中,情緒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明白自己發別人的情緒,懂得如何處理大家的情緒都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懂得使用言語溝通而非只是使用帶有攻擊性的語言及行為等等都是十分有用。真的欺凌往往藏在深處,家長不妨多些留意孩子會不會突然情緒改變或突然對一樣東西很反感,這些都可能欺凌的跡象。對於校方,不講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以及一切涉及在內的學生,對於他們的成長都是有影響的。可以的話請老師多加留意班上學生的人際關係,更可培養一個讓學生可以公平地討論與表達自己的良好平台。

17/09/2019
【投書】現今台灣教育上空的「填鴨」幽靈

【投書】現今台灣教育上空的「填鴨」幽靈

回想10、20年前,那教室中抄寫課本的沙沙聲,老師沒太多情緒起伏的教書聲,以及莫名突來的一張學習單、一個畫畫比賽……,曾經那些不愉快的種種回憶,直到現今,在身為「教育科系」的課堂上,依舊聽到這樣的教育方法。教育本來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一個來自台灣師資生的解讀「教育本來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回想一開始踏進教育相關選修,就聽見身為「師資生」的學妹對於「教育」的看法。「教學本來就痛苦,老師不想、學生也不要,哪有什麼愉快的?」她一臉不在乎地看著電腦中正製作的學習單,「反正老師說要這樣做,我們就這樣做,能過就好啦!幹嘛要想怎麼樣才能讓小朋友愛學習?」我抱持著對於這話的疑惑,並繼續接觸教育相關領域。並直到現在才發現,台灣的教育,依舊在指導師資生「如何做好一個教師的工作」,而非「如何給予學生一個好的教育」。「台灣教育,就是一個表面上跟進西方國家、實際上還是遵照古典教學方法的教育。」一位接觸西方教育頗久,時不時才回國演講的親戚說出自己的見解,而事實上也真是如此。台灣現今的師資生,各個被教導「要分組、要讓孩子有想像力,能表達自己的看法」,卻在實際上依舊做著「點名作答、在課堂上一直給予學習單」的事情。大家時時刻刻想的不是「教案該如何寫、如何演示」,而是「這教案要怎麼寫,怎麼符合老師的期望」。從大學的教育就是這麼學來的,當然到了工作場域,必然也這麼教導這些「下一代」。「這樣的教育方法才是對教師來說,最輕鬆的辦法!」於是,許多學習教育的學生只學會如何製作「制式化教案」,連教導課本都有一套SOP。無論是國文、數學、自然……誰也不能超出「教師手冊」的教學,因為「教了孩子也不懂」,不只教授們如此相信,就連現代師資生也深信不疑。於是這樣的教育方法持續使用下來,把每個剛入小學不久的小朋友都僵化成了「石頭腦袋」,只知道「凡事都要引經據典」、「上課亂發言,就會被老師罵」、「老師的解答就是解答」等結論。除了回答符合老師期待的答案,就再也沒有任何想法的小學生曾經因朋友所託,擔任了幾次小六學生的家庭教師。朋友一直誇那學生有無限的創作潛力,可惜她一直無法導引出來。雖然讓學生閱讀許多的課外讀物,他卻總是寫出如作文那樣嚴謹的文章。於是,我拿著朋友上次給學生看的一本名叫《跳蛙》的故事書,請學生重新複習一次後,問了第一個問題──你從這本書上,看見了什麼。「我從這本書……嗯……看到了『人不能自我吹噓,也不可以賭博』。」學生戰戰兢兢地回答,然後把視線從課本上移開,就這樣看著我,期盼我和他說句「回答正確」,可惜事實不如他所想。「你真的在這本書看到這些事情嗎?」我用懷疑的口氣這樣詢問著他,並說了一件從來沒有一位老師會說的話:「不管你看到的是什麼,這件事情都沒有對或錯的。」瞬間,學生就這樣愣住了。我看見他失落、困惑,然後是努力思考,重新翻閱書本上的內容,最後才鼓起勇氣般地,向我說了一句:「其實我覺得,書中說的那個喜歡賭博的人,就是書中一開始出現的那個老人。」說也奇怪,這樣一、兩堂的教學下來,等朋友再次聯絡我時,那位原本怎麼也寫不出小說的學生,已經學會如何書寫短篇小說,雖然文筆不夠純熟,可無論是劇情、故事結構,都無法讓人想像是一個小學生所為!為學生學習而教育,而非「換個方式填鴨」無論是現在台灣許多的教育者、教育研究人員,雖然都認可「歐美的教育指導」,也都認可「翻轉教育」,但實作的人實在寥寥可幾。因為「只會累死老師」或「看不出教學成效」。但在一個短時間內,就教導孩子「從原住民到現代台灣」、「從記敘文到議論文」,甚至是「從加法到除法」的教學,真的能使學生好好的將這些知識記在自己的腦中嗎?能促進學生往後的「自我學習」嗎?或者,只是我們身為一個「教育人的人」貪便利之途,用許多「我們看似有趣又好玩的方法」來做「填鴨式」的教學呢?(作者為教育大學學生)

21/11/2019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最近看了一套日劇《3年A班現在開始全員人質》講述了控制了畢業10天的高中3年級29名學生的美術老師柊一颯的最後一課的校園推理劇。劇透一下內容是關於學生欺凌事件,簡單的故事但震撼著每一個觀眾,非常值得看!其實在香港,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隨著科技的普及,校園欺凌在數量上以及多元上也有上升趨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2015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有關學生生活滿意度研究報告,向全球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學生作調查,香港有約5000名中學生參與。調查將生活滿意指數分為11個等級,最高為10分,最低是0分。香港學生生活滿意度平均分為6.5分,低於7.3分的平均值,全球排名「尾三」,僅高於南韓和土耳其。調查又發現,整體有近19%受訪學生稱曾遭欺凌,以國家或地區劃分,則以香港學生稱曾遭欺凌比率最高。當中,32%聲稱曾遭欺凌的港生指,1個月最少遭受至少數次不同形式欺凌,26%稱曾遭其他同學作弄、近10%稱曾被同學打和推撞。伸延資料: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2015) 研究結果 分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由於怕被公眾的譴責,大家都對「欺凌」這個字逼之則吉,不去直視這個問題。不少學校雖然有對欺凌的處理,但頂多時有學校社工/輔導員跟進。對於受害者加以關愛;對於欺凌者,往往以「懲罰」處理例如見家長、罰留堂、寫悔過書等等。學校/家長的邏輯是以懲罰去令他們改善自己行為,就好像「壞孩子要罰,罰完便會乖」的道理一樣。但要真是如此簡單,那麼為何每天留堂的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個學生呢?欺凌的成因及不當的處理手法不少研究認為欺凌者是希望得到社會地位,或是為了吸引注意力所以為所欲為。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想得到這種東西,欺凌者有機會是因為沒有途徑去獲取而成為欺凌者。如若我們真想去正視這個問題,除了幫助受害者外,還需要去了解欺凌者的內心,幫助他們找尋辦法、技巧去獲得正確的社會地位而非一直懲罰。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處理欺凌的方法除了處理方法/策略外,欺凌者與受害者以及所有的小朋友也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在心理輔導中,情緒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明白自己發別人的情緒,懂得如何處理大家的情緒都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懂得使用言語溝通而非只是使用帶有攻擊性的語言及行為等等都是十分有用。真的欺凌往往藏在深處,家長不妨多些留意孩子會不會突然情緒改變或突然對一樣東西很反感,這些都可能欺凌的跡象。對於校方,不講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以及一切涉及在內的學生,對於他們的成長都是有影響的。可以的話請老師多加留意班上學生的人際關係,更可培養一個讓學生可以公平地討論與表達自己的良好平台。

17/09/2019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最近看了一套日劇《3年A班現在開始全員人質》講述了控制了畢業10天的高中3年級29名學生的美術老師柊一颯的最後一課的校園推理劇。劇透一下內容是關於學生欺凌事件,簡單的故事但震撼著每一個觀眾,非常值得看!其實在香港,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隨著科技的普及,校園欺凌在數量上以及多元上也有上升趨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2015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有關學生生活滿意度研究報告,向全球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學生作調查,香港有約5000名中學生參與。調查將生活滿意指數分為11個等級,最高為10分,最低是0分。香港學生生活滿意度平均分為6.5分,低於7.3分的平均值,全球排名「尾三」,僅高於南韓和土耳其。調查又發現,整體有近19%受訪學生稱曾遭欺凌,以國家或地區劃分,則以香港學生稱曾遭欺凌比率最高。當中,32%聲稱曾遭欺凌的港生指,1個月最少遭受至少數次不同形式欺凌,26%稱曾遭其他同學作弄、近10%稱曾被同學打和推撞。伸延資料: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2015) 研究結果 分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由於怕被公眾的譴責,大家都對「欺凌」這個字逼之則吉,不去直視這個問題。不少學校雖然有對欺凌的處理,但頂多時有學校社工/輔導員跟進。對於受害者加以關愛;對於欺凌者,往往以「懲罰」處理例如見家長、罰留堂、寫悔過書等等。學校/家長的邏輯是以懲罰去令他們改善自己行為,就好像「壞孩子要罰,罰完便會乖」的道理一樣。但要真是如此簡單,那麼為何每天留堂的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個學生呢?欺凌的成因及不當的處理手法不少研究認為欺凌者是希望得到社會地位,或是為了吸引注意力所以為所欲為。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想得到這種東西,欺凌者有機會是因為沒有途徑去獲取而成為欺凌者。如若我們真想去正視這個問題,除了幫助受害者外,還需要去了解欺凌者的內心,幫助他們找尋辦法、技巧去獲得正確的社會地位而非一直懲罰。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處理欺凌的方法除了處理方法/策略外,欺凌者與受害者以及所有的小朋友也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在心理輔導中,情緒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明白自己發別人的情緒,懂得如何處理大家的情緒都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懂得使用言語溝通而非只是使用帶有攻擊性的語言及行為等等都是十分有用。真的欺凌往往藏在深處,家長不妨多些留意孩子會不會突然情緒改變或突然對一樣東西很反感,這些都可能欺凌的跡象。對於校方,不講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以及一切涉及在內的學生,對於他們的成長都是有影響的。可以的話請老師多加留意班上學生的人際關係,更可培養一個讓學生可以公平地討論與表達自己的良好平台。

17/09/2019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校園問題】欺凌問題的本身不是為了欺凌?

最近看了一套日劇《3年A班現在開始全員人質》講述了控制了畢業10天的高中3年級29名學生的美術老師柊一颯的最後一課的校園推理劇。劇透一下內容是關於學生欺凌事件,簡單的故事但震撼著每一個觀眾,非常值得看!其實在香港,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隨著科技的普及,校園欺凌在數量上以及多元上也有上升趨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2015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有關學生生活滿意度研究報告,向全球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學生作調查,香港有約5000名中學生參與。調查將生活滿意指數分為11個等級,最高為10分,最低是0分。香港學生生活滿意度平均分為6.5分,低於7.3分的平均值,全球排名「尾三」,僅高於南韓和土耳其。調查又發現,整體有近19%受訪學生稱曾遭欺凌,以國家或地區劃分,則以香港學生稱曾遭欺凌比率最高。當中,32%聲稱曾遭欺凌的港生指,1個月最少遭受至少數次不同形式欺凌,26%稱曾遭其他同學作弄、近10%稱曾被同學打和推撞。伸延資料:中大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 2015) 研究結果 分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由於怕被公眾的譴責,大家都對「欺凌」這個字逼之則吉,不去直視這個問題。不少學校雖然有對欺凌的處理,但頂多時有學校社工/輔導員跟進。對於受害者加以關愛;對於欺凌者,往往以「懲罰」處理例如見家長、罰留堂、寫悔過書等等。學校/家長的邏輯是以懲罰去令他們改善自己行為,就好像「壞孩子要罰,罰完便會乖」的道理一樣。但要真是如此簡單,那麼為何每天留堂的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個學生呢?欺凌的成因及不當的處理手法不少研究認為欺凌者是希望得到社會地位,或是為了吸引注意力所以為所欲為。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想得到這種東西,欺凌者有機會是因為沒有途徑去獲取而成為欺凌者。如若我們真想去正視這個問題,除了幫助受害者外,還需要去了解欺凌者的內心,幫助他們找尋辦法、技巧去獲得正確的社會地位而非一直懲罰。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處理欺凌的方法除了處理方法/策略外,欺凌者與受害者以及所有的小朋友也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在心理輔導中,情緒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明白自己發別人的情緒,懂得如何處理大家的情緒都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懂得使用言語溝通而非只是使用帶有攻擊性的語言及行為等等都是十分有用。真的欺凌往往藏在深處,家長不妨多些留意孩子會不會突然情緒改變或突然對一樣東西很反感,這些都可能欺凌的跡象。對於校方,不講是欺凌者或是受害者以及一切涉及在內的學生,對於他們的成長都是有影響的。可以的話請老師多加留意班上學生的人際關係,更可培養一個讓學生可以公平地討論與表達自己的良好平台。

17/09/2019
需要联络我们吗?
我们首先会透过几条问题,以便为你提供所需的协助
联络我们
fast rigister 3秒登记